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843 (第1/2页)
有三天休沐的日子,谢涵只好作罢。小月知道谢涵一个人在家,倒是隔三差五会过来陪陪她,此外宫里的夏贵妃偶尔也会打发人来接谢涵进宫说说话,谢涵问过夏贵妃皇上为何还不把那枚解药拿出来给朱渊吃,因为正月里她已经偷偷问过龙泉寺的方丈大师,大师说皇上已经找他验证过,那的确就是一枚解药。可惜夏贵妃也不明白皇上到底是何用意。好在没多长时间,李尧一家进京了,梁茵知道新月和谢涵交好,便在赵王府附近买了一处宅子,倒是方便了两家走动。说是走动,可由于谢涵仍是在孝期,她除了进宫一般很少去别处,因此大多数时候还是梁茵带着新月来看她。端午节的时候,谢涵听到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朱泓首战告捷,他们的战船装扮成商船击沉了对方两艘大船,并活捉了对方一百多号人。还有一个好消息是顾錾带着人刚在松江府那边布好防线,结果就赶上了倭寇撤退,于是,他直接来了一个瓮中捉鳖,把这二百多号人全部关了起来。这四百来号人已经由朱栩命人向倭国递交了国书,命他们用白银十万两来赎人,否则的话一律发配去充当徭役。不知是不是这两次战役让倭国见证了大夏的实力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倭国还真派了使者过来,不过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这四百来号人,还有一份请求开放松江府海禁的国书。朱栩倒是在谢纾的手札中看到一点,好像说什么海上丝绸之路,意思是海上贸易逐渐代替了陆地的丝绸之路,如此一来不但会带动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也会带动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至今朱栩还清楚地记得彼时看到这段话时并不是很明白这段话是什么意思,现在想来这段话应该是明远大师说出来的,是后世人的经验之谈。可开放海禁毕竟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在倭国的要求下开放海禁,凭什么呀?拿不定主意的朱栩命人把谢涵接进了宫。第八百九十六、预料之外朱栩当然不是指望谢涵能拿出什么好建议来,而是想从谢涵的嘴里打听些明远大师和徐氏第一世的事情,毕竟谢涵是和这两人接触最多的人。朱栩依旧是在御花园的凉亭见的谢涵,谢涵并没有听明远大师和徐氏提过什么海禁的事情,但她也记得父亲的手札里好像提到过开放海禁的几大益处,其中有一点谢涵记得很清楚,说是后世曾经有这么一个朝代因为闭关自锁后来被好几个外夷合伙用长枪大炮打开了海上的大门,结果本来一个相当富裕的国家从此后变成一个满目疮痍的乱世。别的谢涵不清楚,但谢涵清楚一点,大唐盛世期间长安城里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国度,在此定居的外族人不少,不光有西域的,还有很多东瀛人。当然了,相比较而言,东瀛人比西域人少多了,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汉人渐渐有“胡化”的风气,饮食和衣着都和西域人兼容了不少。但唐朝却对东瀛的影响不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鉴真大师东渡东瀛,不仅传授了东瀛人佛学,还传授了他们医学和工艺技术等,东瀛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